斯坦利港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2001太空漫游之前,库布里克缔造了
TUhjnbcbe - 2023/3/15 19:43:00
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 http://m.jpm.cn/article-89438-1.html

《太空漫游》之前,斯坦利·库布里克就已经拿出了一部惊世骇俗的《奇爱博士》。

仅仅万美元成本,库布里克就缔造了一场“末日狂欢”,片方也拿到了全球.4万美元票房,艺术与商业,皆大欢喜。

严格来说,库布里克的手上只有80万,因为饰演“奇爱博士”的男主角彼得·塞勒斯片酬是万美元。哥伦比亚影业正是看中了彼得·塞勒斯的演技,并提出了一个要求——彼得·塞勒斯必须同时扮演4个角色,库布里克只有答应才能拿到投资。

原定的四个角色是:

奇爱博士Dr.Strangelove;美国总统Muffley;空*基地司令副官Mandrake;轰炸机机长Kong。

库布里克能勉强答应,彼得·塞勒斯可不乐意了,他觉得这活工作量过大了,特别是演那个机长Kong,要学一大堆相关知识,还要模仿德州口音。结果,彼得·塞勒斯没拍多久就扭伤了脚踝,库布里克只好找来演西部片出身的斯利姆·佩金斯来接替Kong这个角色。

其余三个角色彼得·塞勒斯顺利出演,空*基地司令副官Mandrake偏文弱,奇爱博士偏疯癫,总统Muffley偏官腔,不看演职员表,观众很难发现这三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其实是出自“同一张脸”。

哥伦比亚影业本以为有彼得·塞勒斯这番演出就够了,但时间证明,那其实仅仅是“锦上添花”。就算没有彼得·塞勒斯的一人分饰三角,《奇爱博士》也仍然是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反战电影之一。

荒诞讽刺,*治隐喻,欲望人性,末日奇谈,库布里克通过电影艺术所传达的思想,那才是电影的核心所在。

20世纪60年代初,人类世界与死亡擦身而过。一场古巴导弹危机,险些就引发一场灾难性的核战争。那时,库布里克的《洛丽塔》上映并取得了成功,出于对世界的担忧,他就开始对人类的未来展开了无穷想象。

《奇爱博士》可以说是基于古巴导弹危机上创作的,不过库布里克拿来取材改编的小说《红色警戒》却是写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前,作者彼得·乔治差一点就预言了世界末日。

他描述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核斗争,写得非常严肃沉重。库布里克却怎么都严肃不起来,很大原因是他想起了“M.A.D.机制(亦称共同毁灭原则)”这一神奇的设定,也就是一家发射核弹,有核武器的国家都要发射核弹,大家要一起同归于尽。

出于对“核威胁”的恐惧,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发射核弹。

库布里克却觉得这个设定有些可笑,万一有权发射核弹的人是疯子或者战争狂人呢?

于是他决定用黑色荒诞的手法,来讽刺这个“核威胁下的和平世界”。

英文片名中的“HowILearnedtoStopWorryingandLovetheBomb”,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,就是对共同毁灭原则的驳斥。

“恐惧”指的是对核威胁的恐惧,如果有人失去了这种恐惧,并爱上炸弹,那人类世界就只剩下一个结局——毁灭。

思路清奇的库布里克并没有把宏大的故事框架变得复杂,而是联系到了人类最根源的两个字——欲望。

开头对核弹轰炸机的镜头,就充满着“生殖崇拜”的味道。

随着剧情推进,战争与欲望也联系得更加紧密。

整起事件的导火索,竟然是源于美国空*将领JackD.Ripper欢愉过后的“空虚感”。

轰炸机机长Kong骑着核弹的镜头被誉为经典。

结局奇爱博士对战后处理的分析更是引人深思。

他丝毫没有对末日的来临感到恐惧,反倒是感到兴奋。

男女比例要1:10,一夫一妻制被打破,那些高官们听到奇爱博士的“伟大计划”,逐渐从沉重的心情中解脱了出来。

听说日后的主要任务是“繁殖”,怎么会不觉得兴奋。

奇爱博士无疑是全片的真正主角,灵*角色,他出场的时间极少,加起来不到10分钟,却让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。

他原本是德国人,服务过德国纳粹,二战之后加入了美国阵营。

他主持过一项研究,并得出一个结论,威慑是一种让敌人在发动进攻时产生内心恐惧感的艺术。

没错,“末日装置”的始作俑者就是他。

纽约时报从他的研究中得到了“末日装置”的消息,苏联那边从纽约时报听说了这个消息,就真的做了一个末日装置,然后才有了电影开头的旁白。

“一年来,在西方领袖中有一流言,苏联已经有了终极武器,一种带来世界末日的装置,情报部门追踪到那高度机密的地方,北极佐可夫群岛多雾的荒野上,没人知道他们建了什么,以及为什么要在那偏远的地方。”

奇爱博士的理念仿佛就是影射现实中的共同毁灭原则,用核弹来威胁并阻止核弹。

引发事件的“R计划”很可能也是受到奇爱博士理念的影响,只不过按下执行按钮的不是机器,而是人。

空*司令JackD.Ripper利用该计划的“漏洞”,为了满足自己私欲,他按下了执行按钮。

原来,战争的根本原因,是人类的“欲求不满”。

人类一直欲求不满,那就会一直有发动“R计划”的可能。

奇爱博士已经通过研究发现“thisidea(应该就是指R计划)”不能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,于是他便搞了一个升级版“R计划”的设想,让机器来做决定。

只不过苏联抢先美国一步实现了这个设想。

很多评论都认为奇爱博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纳粹分子,他就是一心想引发核战争。

只不过电影并没有明确表示他是一个彻底的反派,他只是在故事最后暴露出了人性的阴暗面。

奇爱博士的初衷是好是坏也是具有争议的,他可以是一心想要世界末日,也可以是真心要设计一个防止核战争的方案。

假设他是前者,那么“R计划”的存在就很让人怀疑了。他可以利用美国的官僚腐败落实这个计划,然后再让诱惑苏联装上“末日机器”,两个大国要真闹了矛盾,就必然是两败俱伤,纳粹就有机会死灰复燃。

不过,这样《奇爱博士》的本质就不是荒诞了。

假设是后者,奇爱博士一心为美国服务,“核威慑”的初衷是好的,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。

那他的行为就是十分荒诞讽刺的,因为他终究是弄巧成拙了。

这也能让电影对映到现实,“核威慑”理论的提出者不会说自己是意图发动核战争。但理论可能是对的,也可能是错的。

库布里克就用《奇爱博士》给出了警示,这很可能是错的。

奇爱博士的机械右臂不受控制,一度做出了掐死自己的动作,这可以说明他的内心挣扎。一方面是和平善良的思想,一方面是自私阴暗的思想。

最后,他站起身来,下半身的欲望终究难以抵挡,潜意识里的纳粹意识复苏。

他本来就是一个纳粹分子,做起事来难免就会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,所以他的理论就多少带有纳粹性质的。库布里克借助了这个角色完成了对“核威慑”的批判,暗讽这本质是纳粹思想的产物。

奇爱博士做到了片名的那句话,他学会了停止恐惧,并爱上炸弹。

因为这能够让他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。

圆桌会议上的高官们也不再恐惧,他们闻到了炸弹所带来的“满足感”。

人都想要满足欲望,这没什么错。

但欲望太大,后果不就是《奇爱博士》的结局了吗?

威慑是一种让敌人在发动进攻时产生内心恐惧感的艺术。——《奇爱博士》

1
查看完整版本: 2001太空漫游之前,库布里克缔造了